网站主页 |手机客户端
九年级化学_初三化学_无忧化学_欢迎你!
您当前位置:主页 > 知识之窗 > 2015年成都市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报告(6)

2015年成都市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报告(6)

2016-02-20 字号:[ ] 编辑:56hx 来源:网络 浏览:

第二部分 学科正卷命题分析报告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粮食酿酒            B.石蜡熔化           C.酒精挥发          D. 水凝成冰
【答案】 A
【说明】 本题根据《2015 年成都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 化学》(下称《考试说明》)中“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中“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的考试内容要求。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考查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属于认识水平。B、C、D 选项,石蜡熔化、酒精挥发、水凝成冰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变化,A 选项,粮食酿成酒产生新的物质酒精,是化学变化的典型事例,所以答案为 A。
B、C、D 选项考查物质三态转化的物理变化。在阅卷过程中可能出现把上述三种物理变化误判为化学变化的情况。
【建议】在教学中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透过现象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从
而认识化学变化的概念。
2.空气的组成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A.O2            B.N2                C.CO2            D.稀有气体
【答案】  B
【说明】 本题根据《考试说明》中“地球周围的空气”中的 “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的考试内容要求,以最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考查。
空气成分以体积计算,氮气约占 78%,氧气约为 21%,稀有气体越为 0.94%,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各占 0.03%。所以答案为 B。
在阅卷过程中可能出现选择 A 选项的错误答案,建议:教学中尽可能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强
化对特定知识点的学习。
3.不.属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是
2015中考化学 









【答案】 A 
【说明】 本题根据《考试说明》中“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的“了解……煤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会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的考试内容要求。对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利用化学物质的观念进行考查。
本题属于知道水平。A 选项,火力发电利用的是化石能源。而其余选项分别利用风能、氢能和太阳能。所以答案为 A。
若不了解火力发电是利用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热量的话,就可能错选。
【建议】教学中渗透绿色生活的理念,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通常状况下,下列溶液的溶质为液体的是 
A.蔗糖溶液       B.酒精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澄清石灰水
【答案】 B
【说明】 本题根据《考试说明》中“水与常见的溶液”中“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概念;……”的考试内容要求,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溶液考察对溶质的辨析。
本题属于知道水平。通常状况下,A、C、D 选项中溶质分别为蔗糖、氯化钠和氢氧化钙,皆为固态;B 选项中溶质酒精为液态。所以答案为 D。
本题是典型的辨析考题。根据溶液名称,前三个选项能顺利找到溶液的溶质。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澄清石灰水中溶质溶剂的正确辨识上;另外正确解决也需理解教材中辨析溶液中溶质溶剂的方法:“若有水,一般水作溶剂”。
【建议】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以加深认识和理解。
 
5.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锰是反应物
B.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相同
C.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可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氧气
【答案】 A
【说明】本题根据《考试说明》“初中化学实验”中“能根据简单的化学实验要求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进行实验操作。初步学会运用简单实验装置、方法收集和制取氧气等”;“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中“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的考试内容要求,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反应及收集装置、氧气的检验方法。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从原理而言,反应物是氯酸钾,二氧化锰是作为反应的条件(催化剂)而存在,因此 A 选项错;所选择的装置是固体和固体加热,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B 选项正确。C 选项,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决定了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D 选项,氧气的特征检验方法是使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所以选 A。
在阅卷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弄错反应物和条件,误以为 A 选项正确。
【建议】制取气体的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教学中应合作探究,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6.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气体易被压缩 分子间的间隔大
B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不停运动
C 物体热胀冷缩 分子可变大可变小
D 1 个水分子质量约为 3×10-26 kg 分子很小
 
【答案】 C
【说明】本题根据《考试说明》中“微粒构成物质”中“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物理和化学现象”的考试内容要求,以生活中常见的事实考查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等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属于认识水平。A、B 选项,都是由于分子的性质。C 选项,物质热胀冷缩是“物质分之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D 选项,也是属于分子的性质体现。C 错,所以答案为
C。
答对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掌握分子的性质。另外若审题不清,把选“错误选项”误看成“正确选项”也会错选。
【建议】建议教学中应结合实例来掌握分子的性质。并且可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防止机械
化训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C.图书档案起火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D.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答案】 A
【说明】 本题根据《考试说明》中“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中“……;认识化学变化对获得能源的重要性”;“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其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的考试内容要求,考查了学生对燃烧条件及灭火措施的理解。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
A 选项,充分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B 选项说明的是满足燃烧的两个条件时燃烧 “即可”发生。C 选项中图书档案起火应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D 选项,按照实验规范,应该用湿抹布或沙土盖灭。所以 A 选项正确。
若对燃烧的条件或灭火措施理解有误这很容易出现错选。
【建议】加强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教学,重视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8.  下列有关化肥和农药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氯化钾可用作钾肥
B.化肥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
C.农药施用后,不会通过农作物转移到人体
D.农药应根据农作物、虫害和农药的特点合理施用
【答案】 C
【说明】本题根据《考试说明》中“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中“知道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和“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考试内容要求,本题考察了常见化肥的识别和对化肥、农药正确认识。
本题属于认识水平。A 选项,氯化钾[KCl]的化学式含钾元素,为常见钾肥的一种;B 选项,D 选项,分别是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的正确认识;C 选项,农药施用后,可能通过大气、农作物、土壤、地表水间接转移至人体,因此“不会通过农产品转移到人体”是一种错误说法。所以答案为C。
若不能综合看待化肥与农药的功与过的辩证关系,就可能选到 B 或 D。
建议: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热点问题,很多时候谈“化肥”、“农药”好像就意味着污染,因此应通过教学,培养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辩证的看待当前农药、化肥的使用。
9.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代表不同种元素的原子,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中考化学
     A.甲中的一个分子由三个原子构成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C.该反应可能是水的电解
    D.该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答案】 D
【说明】 本题根据《考试说明》中 “微粒构成物质”中“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和“微粒构成物质”中“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的考试内容要求,以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微粒观和对化学反应实质的认识。
A、C 选项,通过识图可以判断该说法正确;B 选项,符合“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正确。D 选项,从该转化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物是化合物,生成物都是单质,所以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因此该选项错误。
在阅卷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若对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了解不清,最容易错选的答案可能是 B。
【建议】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实验或变化能用文字、图形或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形成正确
的微粒观。
 
10.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考化学 其中相同的是
 
A.电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层数       D.所带电荷数
 
【答案】 B
【说明】 本题根据《考试说明》“微粒构成物质”中“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能看懂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考试内容要求,考查了学生对结构示意图的理解。
通过对结构示意图的观察,二者的核外电子数、电子层数都不相同。观察两种微粒的符号和结构示意图,原子不显电性,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 B 选项正确。
解题关键在于看懂离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建议】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利于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在教学中可加入一些活动,既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以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11. 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中考化学   
【答案】 C
【说明】 本题根据《考试说明》中“认识常见的化学反应”中“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考试内容要求。
本题属于认识水平。A、B 选项,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D 选项,满足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复分解反应定义。所以答案为 C。
【建议】置换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反应类型,教学中应层层推进的设计教学,确保学生认识逐步深入。
12. 将 60 ℃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 20 ℃,有晶体析出。有关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60 ℃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B.20 ℃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D.硝酸钾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
 
【答案】 A
【说明】本题根据《考试说明》中“水与常见的溶液”中“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含义”、“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的考试内容要求,本题是对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概念的考查。
本题属于理解水平。本题以“将 0 ℃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 20 ℃,有晶体析出”这一过程为载体,考查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运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A 选项,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能析出晶体,不过 60℃时却未必刚好饱和,完全可能是从 60℃降温到某一温度达到饱和,再继续降温至 20℃过程中才析出的晶体;B 选项, 20℃时,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C 选项,硝酸钾的溶解度确实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D 选项,降温结晶法是获取硝酸钾晶体的主要方法。所以答案为 A。
若不能清楚分析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则容易出现错选。
【建议】教学中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转化条件的理解,训练其从题设中正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13.    按右图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不.正确的是
碳还原氧化铜
A.烘干的木炭粉末与 CuO 粉末须混合均匀
B.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C.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产生的气体一定没有 CO
【答案】 D
【说明】 本题根据《考试说明》中“初中化学实验”中“能根据简单的化学实验要求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的进行试验”,“认识化学元素”中“认识碳等……化学元素”的考试内容要求,考察了碳的化学性质。
A 选项, B 选项属于正确的操作注意事项;C 选项,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检验生成物中存在二氧化碳;D 选项,考虑到一部分木炭与试管中的氧气反应,会有一部分一氧化碳生成,因此这是一种错误说法。所以答案为 D。
若对该实验未仔细观察并分析,易出现错答。
【建议】将该装置与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归纳装置的异同,并在比较中得出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4.    按下表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错误的是
  向少量 NaOH 溶液中滴加 CuSO4 溶液 向少量BaCl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
现  象 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 SO4
A.①有蓝色沉淀
B.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 + BaCl2 === BaSO4 ↓ + CuCl2 
C.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只要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就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 D
若有疑问,不妨搜索一下:
转载或变相转载,请注明出处:无忧化学(www.56hx.cn)谢谢!!
0
 

知识之窗